厌学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

“老师,这几天我都要崩溃了,我感觉我活不下去了……”之后,是长达五分钟的嚎啕大哭。


这是一位初二男孩儿的妈妈,因为用尽各种招数也无法让孩子用心去学习而感到绝望。


现在每天伴随她的,是和孩子不断的冷战和争吵。


其实,这个男孩之前挺乖的,小学的时候一直特别听话,学习认真,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家长的骄傲,并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当地的重点初中。可是上了初中以后,情况变了,孩子成绩只能排到中游。


家长急了,以前一个总拿第一的孩子怎么能这样,他应该一直优秀的!


于是各种方法轮流上演:报班、讲道理、下任务、看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而越来越僵。


妈妈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居然和孩子正常说一句话都难,别提管孩子了!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优秀的孩子必需一直名列前茅,熟不知孩子年级越高竞争就越大,对孩子不恰当的期望往往会把孩子逼向相反的方向。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厌的可能不是学,是被别人逼着去学!



02


目前,全球大约20%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中国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人群大约有3000万。


孩子厌学本身不是心理问题,但厌学现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早年分离、亲子关系、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及各种心理障碍等。


因为医生在评估心理问题时,社会功能是众多参考标准中的一项。


一个社会功能受损的成年人通常会表现为无法参与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法正常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社会功能受损。



厌学并非问题本身,只是一个表现。


大多时候家长仅直接处理厌学问题,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问题,我们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


家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孩子厌学的问题,往往欲速则不达。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解决同样不是一朝一夕的。


家长与孩子互动中,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倾听,给孩子更多的包容、理解和陪伴。


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的支持,不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孩子,同时也不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中的回报而懊恼,迁怒于孩子。


最后,把这首《从此刻起:我要》,推荐给各位父母。


从此刻起

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

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

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

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

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我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

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

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的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我要积极主动的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

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绝不让夫妻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