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追求女生了?

前不久知乎上一个问题很火爆:
如何看待现在的男生普遍不追求女生,自己也不谈恋爱了?
最高赞同的回答来自于一个17岁的女生,有24K的人称赞她的三观。
下面是她的回答。
虽然我也是女生,但是我内心十分不认可当代许多人对于谈恋爱的看法。过节要送口红、包包、化妆品,吵架了要承认错误转账1314 ,即使没有错也要说我错了,诸如此类的做法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我感觉男女是平等的,爱情的确必须要以经济能力为基础,每天为钱发愁而产生矛盾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我感觉爱情如果掺杂了太多的外部因素就会变得流于形式。男朋友转账是爱自己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女生不能恃宠而骄,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吵架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想想为什么吵架,谁的言语错了,谁的行为错了,谁的态度错了,有错的一方道歉,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互相道歉是最好的。

这个回答既在意料之中,同时又给人启发。
很多回答与之类似,大部分男生不主动追求女生都是因为经济压力,都说现在的女人要求太高了,动不动就要有车有房,存款几十万。
这个17岁女生的回答也是站在这个角度,不过,她的一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诸如此类的做法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大家都觉得女生结婚就需要有车有房,过节日男朋友就要给我礼物,我生气了就要发红包过来赔罪。
行为都是由意识驱动的,看起来是社会风气出了问题,其实是我们的三观出了问题。
我们是何时开始改变的?
作家周晓虹的《中国体验》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1978年之前,中国人的择偶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将婚姻首先视为是家庭而非个人的事情;
二是私人生活政治化的影响,择偶标准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
这时,老实、脾气好、勤快的人被认为值得托付;于是军人和工人等“政治正确”的人最为受到推崇。
研究
墨西哥学者白哈和布斯达曼德(1992)曾对中国的征婚广告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人在80年代择偶的标准主要是看重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一些特定的道德品质,并不全是建立在双方情趣投合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革命胜利后中国人获得了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有关婚姻的旧价值观念依然存在。

1996年,由徐安琪主持实施的“中国城乡婚姻家庭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择偶标准在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变迁,青年择偶不再看重政治因素,大家更为看重的是收入、住房、职业等经济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经济因素指的是男方的经济条件,从当时的统计数据看,男方对于女方的经济条件并没有过多要求,而女方在择偶时,大都会把经济条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择偶标准中对财富的看重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正如相亲节目中的拜金主义。
《非诚勿扰》的一期节目中,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但尚无固定职业的男嘉宾问女嘉宾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车里哭。
节目一经播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在全国不胫而走,成为网络热词。
拜金背后,是道德的真空
阎云翔在讨论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的时候提出,极端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背后是道德的真空。在传统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都撤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消费主义的思潮大行其道。
在他看来,“目前还没有什么其他观念能够与这种自我中心的消费主义抗衡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这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只是电视节目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而已。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我们过分追求金钱时,我们不要忘了追求金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得了金钱而失了幸福,那得到的意义又何在呢?
坐在宝马车里哭的人,真的比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人幸福吗?


分享